-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概述
一类由精神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疾病
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多表现为心理、躯体功能方面整合方面的障碍
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疾病定义
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s),医学上标准叫法是分离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症/癔症(这些俗称具有贬义,不再使用),是一类复杂的心理-生理紊乱过程。
患者表现为不自主地、间断地失去部分或全部心理-生理功能的整合能力,在感知觉、记忆、情感、行为、自我(身份)意识及环境意识等方面无法统一,及所谓的分离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精神疾病分类(ICD-11)中的分离障碍不仅包括美国精神疾病分类(DSM-5)的分离障碍,还包括DSM-5的转换障碍。
流行病学
分离障碍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大多数患者在35岁之前起病,社会经济状况发展相对滞后、文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患病率较高。
疾病类型
DSM-5将分离性障碍大致分为四种表现形式:
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曾称多重人格障碍,个体可能会在两个或者多个不同的人格状态间转换,且伴有记忆障碍。
分离性遗忘症(dissociative amnesia,DA):曾称心因性失忆症,个体由于创伤或者应激时间暂时失去记忆,尤其是情景记忆。
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个体突然与自身或环境分离开,感到不真实。
未经特殊说明的分离性障碍。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分离性障碍属于精神病吗?
属于,是一类精神心理障碍疾病。
如何治疗分离性障碍?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因为分离性障碍多与心理因素相关,故以心理治疗为主。
为什么会得分离性障碍?
强调此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可能和该病也有关,人格素质因素也不能忽视,其中表演型人格的人容易患上分离性障碍,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也会促进其发生和发展。
病因
此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遭受过应激性事件等精神刺激因素是重要病因。
基本病因
社会心理因素
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起本病的重要病因,比如经历过战争和严重灾害,童年期遭受过精神、躯体或性虐待等。
有学者认为创伤事件、重大疾病可导致个体整合功能减退,使得思维和功能系统产生分离。
素质与人格类型
一般认为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易患分离性障碍。表演型人格大多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
躯体因素
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有促进分离性障碍发生和发展的趋势,如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能导致分离性障碍发作。
有专家考虑分离性障碍属于间脑、下丘脑疾病的范畴。
遗传
对于分离性障碍是否与遗传有关,目前学界尚有争议。
诱发因素
常常与精神刺激有关。
症状
分离性障碍有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表现为认知、记忆、身份、意识方面存在病理性分离。
典型症状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至少有两个且相对持久的身份或互不联系的人格出现,它们交替控制个体的行为,如在童年受过虐待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天使、小恶魔伴随左右,仿佛交替控制自己身体进行日常生活。
该类患者通常伴随重要事件的记忆障碍,这种记忆障碍无法用遗忘解释,这些症状既不是由于物质滥用、癫痫等恰情况导致的。
分离性遗忘症
表现为无法回忆起更为广泛的重要的个人信息,无法用普通的健忘来解释,如遭受过性虐待的孩子常常忘记“我是谁”。
同时包含分离性漫游,即似乎有目的地旅行或与遗忘身份及其他个人信息有关的流浪。
人格解体
持续出现不真实、分离或与自身或身体疏离的感觉,常常感到自己是自身内部心理过程的外在观察者,感觉和周围环境不真实或者隔着一层薄膜。
伴随症状
分离性障碍患者可以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
就医
密切观察患者状态,一旦出现神情警觉、失去定向力、目光接触受限症状,同时伴有身份、记忆、意识识别障碍,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可到专科医院的精神、心理科等相关科室就诊。
抓紧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