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
概述
女性生殖器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
主要表现为下腹疼痛、坠胀感及腰骶部酸痛
多发生在性活跃的生育期妇女
积极治疗后,绝大多数能彻底治愈
疾病定义
盆腔炎性疾病即盆腔炎(PID)指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 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以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最常见。
盆腔炎性疾病若未得到及时、彻底治疗,可导致炎症反复发作,或出现慢性盆腔痛,即为俗称的慢性盆腔炎,其本质也就是盆腔炎。
流行病学
盆腔炎多发生在性活跃的生育期妇女,初潮前、无性生活和绝经后妇女很少发生盆腔炎,即使发生也常常是由于邻近器官炎症的扩散。
病因
盆腔炎性疾病主要由沙眼衣原体和(或)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
本病常见病原体分外源性及内源性病原体,两种病原体可单独存在,也可混合感染。
性活跃期,有月经妇女,年龄15~25岁为高发年龄、下生殖道感染、子宫腔内手术操作史、既往盆腔炎病史、不良的性卫生习惯等是慢性盆腔炎的高危因素。
盆腔炎主要感染途径:
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
外界的病原体侵入外阴、阴道,或阴道内本身存在的病原体,沿宫颈黏膜 、子宫内膜 、输卵管黏膜,然后蔓延至卵巢及腹腔。这是非妊娠期及非产褥期盆腔炎的主要途径。
经淋巴系统蔓延
病原体经生殖道创伤处的淋巴管侵入盆腔结缔组织及内生殖器其他部分,是产褥感染、流产后感染及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感染的主要感染途径。
经血液循环传播
病原体先侵入人体的其他系统,再经血液循环感染生殖器,为结核菌感染的主要途径。
直接蔓延
腹腔内其他邻近器官感染后,直接蔓延到内生殖器,如阑尾炎可引起右侧输卵管炎。
基本病因
盆腔炎性疾病的基本病因是感染,其感染的病原体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病原体,可单独感染,但通常为二者的混合感染,最主要的是沙眼衣原体(CT)和(或)淋病奈瑟菌(NG)。
外源性病原体感染
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如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支原体(包括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和解脲支原体,其中以生殖支原体为主)。
内源性病原体感染
来自寄居在阴道内的微生物群,主要有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脆弱类杆菌等),其中厌氧菌感染的特点是容易形成盆腔脓肿、感染性血栓静脉炎,脓液有粪臭并有气泡。70%~80%盆腔脓肿可培养出厌氧菌。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可能会增加盆腔炎性疾病的患病风险。
年龄
年轻女性多发,尤其是 15~25 岁的女性。
性活动
初次性交年龄较小、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频繁者,易于患病。
既往感染史
下生殖道感染史(如淋病奈瑟菌性或沙眼衣原体性子宫颈炎、细菌性阴道病)以及性传播疾病感染史等。
宫腔手术操作史
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损伤生殖道黏膜,导致下生殖道内源性病原体的上行感染。
不良卫生习惯
如性生活时不戴安全套、月经期进行性交、使用不洁月经垫。
其他
经常进行阴道冲洗者,会破坏阴道内的微环境。
症状
可因感染的病原体、炎症轻重及范围大小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轻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严重者可有慢性盆腔疼痛,下腹部有坠胀感及腰骶部酸痛,发热,异常阴道分泌物或异常阴道出血。
可能会伴发恶心、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有泌尿系感染者可有尿急(一有尿意就想迫不及待地想去排尿,难以控制)、尿频、排尿疼痛等症状。
典型症状
患者多出现持续性下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下腹部有坠胀感、疼痛及腰骶部酸痛。活动或性交后、月经前后,不适症状及疼痛更加严重。
月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行经时间延长。
严重者可出现长期持续低热甚至高热、头痛、食欲缺乏。
伴随症状
伴有腹膜炎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伴有泌尿系统感染者,可有尿急、尿频(小便频繁)、尿痛(排尿疼痛)。
有脓肿形成者,可有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症状,具体如下:
包块在子宫前方可有排尿困难、尿频等膀胱刺激症状,若引起膀胱肌炎还可有尿痛等。
包块位于子宫后方可有直肠刺激症状,如腹泻、排便困难、里急后重等。
就医
盆腔炎性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出现以下疑似症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以明确病情。
抓紧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