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中耳炎
小儿中耳炎
概述
发生于儿童的中耳炎性疾病
由病原菌感染或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引起
有耳痛、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
一般预后良好
疾病定义
小儿中耳炎是发生于儿童的中耳炎症,是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进入鼓室,引起中耳腔黏膜感染或免疫反应所致。
该病特征性表现是耳痛、听力下降、耳鸣等,可伴或不伴全身症状。
流行病学
中耳炎是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的高发年龄段为学龄前,其中急性中耳炎多发于冬春季节,且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90%的6周岁以下儿童至少有一次急性中耳炎病史。
疾病类型
根据病因和起病缓急,该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急性中耳炎
常常在48小时内突然发病,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经咽鼓管直接进入鼓室,引起中耳腔黏膜感染,可以继发于普通感冒,可伴有中耳积液。根据中耳是否化脓又可分为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又称为渗出型中耳炎,是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表现为鼓膜完整、中耳积液、听力下降。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3周以内。
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3周至3个月。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3个月以上。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患者耳内间歇性或持续性流脓。
伴胆脂瘤型中耳炎:耳内流脓有特殊恶臭,颞骨CT可见骨质破坏现象。
不伴胆脂瘤型中耳炎:颞骨CT多无骨质破坏现象。
病因
不同类型的小儿中耳炎,病因有所区别:
分泌性中耳炎可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等。
急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或病毒的急性感染引起。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由中耳炎反复发作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
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小儿中耳炎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体是肺炎链球菌,其次是流感嗜血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基本病因
分泌性中耳炎
病因复杂,可能和多种因素相关。
咽鼓管功能障碍:如咽鼓管阻塞、咽鼓管的清洁和防御功能障碍。
感染:常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
免疫反应:鼻部及呼吸道I型变态反应与中耳炎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胃-食管反流学说:该病可能与小儿胃食管功能发育有关,由胃反流物呛咳、逆流入咽鼓管引起。
急性中耳炎
各致病菌可以通过咽鼓管、外耳道-鼓膜或血行感染三种途径侵袭中耳。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未治疗彻底,病程迁延或病变累及部位深。
中耳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患者因各种原因而抵抗力下降。
诱发因素
患中耳胆脂瘤:此类患者常常并发细菌感染,可以引起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外部环境因素:处于病原菌较多的环境时,儿童可能会受到感染,从而引起中耳炎。
发育不良:牙错位咬合、腭裂等易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此外,被动吸烟、哺乳位置不当、乳突气化不良等也可增加患病风险。
症状
小儿中耳炎起病有急有缓,既可能出现听力的减退,也可有其他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
耳痛是最主要的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有些类型的中耳炎可出现鼓膜穿孔,穿孔后耳痛或其他全身症状会有所减轻,但会出现耳溢液等其他症状。
典型症状
耳痛
急性中耳炎表现为夜间或睡后突发耳痛,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但分泌性中耳炎多无耳痛。
听力下降
听力下降多为轻中度,一般不超过60分贝,患儿主要表现为日常谈话“啊啊”或经常追问“你说什么”,或看电视时音量调大,部分儿童可反应有耳闷感。
耳鸣
部分患儿可出现耳鸣。
耳溢液
急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和/或慢性中耳炎可出现耳溢液。
平衡异常
个别患儿可出现行走不稳。
病情发展相关症状变化
以上症状在鼓膜穿孔前后可能有所变化:
穿孔前
穿孔后
全身症状 畏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小儿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 明显减轻或消失
耳痛 耳深部痛(搏动性,刺痛),吞咽及咳嗽时加重,可向同侧头部或牙放射;耳痛逐渐加重后可致烦躁不安,夜不成眠。小儿表现为搔耳、摇头、哭闹不安 顿感减轻
听力减退 耳闷、听力下降 逐渐减轻
耳鸣 可有 若穿孔前有,则逐渐消失
耳溢液 无 有,初为血水样,以后变为黏液脓性
全身症状
耳痛
听力减退
耳鸣
耳溢液
伴随症状
可伴随各种全身症状,如呕吐、腹泻、畏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等。
就医
当儿童出现耳痛、听力下降,甚至耳溢液等问题,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应立即就医,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或儿科
抓紧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