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猩红热
猩红热
概述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
少数在恢复期可有变态反应性病变如风湿病等
早期使用抗菌药物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疾病定义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咽部肿痛、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
流行病学
人群普遍易感,其中儿童为主要易感人群。猩红热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多、夏秋季少;温带地区多见,而寒、热带地区较少。
传播途径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带菌者和猩红热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尤其是出现咽峡炎症状的患者,咳嗽时会排出大量的细菌,是重要的传染源。细菌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少数病例经密切接触、皮肤创伤处或产道传播。
疾病类型
猩红热可分为五种类型:普通型、脓毒型、中毒型、外科型及产科型。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猩红热是什么病?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皮疹、疹退后脱皮等。
猩红热传染吗?
本病有传染性,健康人群需与患者保持距离,患病者应主动隔离。
猩红热疹子特点是什么样?
皮疹是猩红热最重要的特征,通常于发热第二天开始出疹。最开始出疹部位为耳后、颈及胸部,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
典型的皮疹是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样皮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大多在48小时达到高峰,之后按照出疹的顺序逐渐消退,2~3天内退尽,重者可持续1周。皮疹消退一周后开始蜕皮,蜕皮顺序与出疹顺序一致。
病因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基本病因
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beta-haemolytic group A Streptococcus isolates,GAS),也叫酿脓链球菌,是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其致病力来源于细菌本身产生的毒素和蛋白酶类。
致病毒素
致热性外毒素:即红疹毒素,能导致发热和猩红热皮疹,可抑制粒细胞吞噬功能,和影响T细胞功能及触发内毒素导致出血性坏死。
溶血素:分为O和S两种,可溶解红细胞、杀伤白细胞、血小板及损伤心脏。
致病蛋白酶
链激酶:可溶解血块并阻止血浆凝固。
透明质酸酶:能溶解组织间的透明质酸,最终有利于细菌在组织内扩散。
链道酶:能裂解具有高度粘稠度的DNA,从而破坏宿主的组织和细胞。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可损害含有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成分的组织和细胞。
血清浑浊因子:对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有抑制作用,有利于细菌的感染和扩散。
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多为1~12天,一般2~5天。可分为普通型、脓毒型、中毒型、外科型(包含产科型)。在流行期间,大多数患者为普通型,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和皮疹。
近年来,以轻症患者较多,常常仅有低热、轻度咽痛等症状;皮疹稀少、消退较快,脱屑较轻,但仍可以引起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典型症状
不同类型猩红热临床症状有所不同。
普通型猩红热
流行期间大多数患者属于此型。
潜伏期
最短1天,最长12天,通常为2~5天,此期细菌在鼻咽部繁殖。
前驱期
患者有发热,体温可达39℃,多伴有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咽峡炎可与发热同时出现,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局部出血,并可伴有脓性渗出液,颌下及颈淋巴结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
出疹期
多在发热第二天开始出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延及全身。
典型皮疹表现为在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
少数呈黄白脓头不易破溃,称为“粟粒疹”;
皮肤皱褶、皮疹密集或由于摩擦出血呈紫线状,称为“线状疹”(Pastia线/帕氏线);
颜面部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发白,称为“口周苍白圈”;
与出疹同时可出现舌乳头肿胀,初期舌覆盖白苔,而肿胀的舌乳头凸出于白苔之外,称为“草莓舌”;
皮疹多于48小时达高峰,然后按照出疹顺序依次消退,多于2~3天内退尽,重者可持续一周。皮疹消退1周左右开始脱皮。
脓毒型猩红热
此型罕见,患者咽部及扁桃体渗出物多,往往形成脓性假膜,局部黏膜可坏死形成溃疡,细菌扩散到邻近组织还可引起败血症。
中毒型猩红热
此型少见,临床表现主要为毒血症明显,有高热、头痛、剧烈呕吐、神志不清,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甚至感染性休克。
外科型猩红热
本型包括产科型,由病原菌经伤口或产道侵入而致病,故没有咽峡炎。皮疹始于伤口或产道周围,然后延及全身,中毒症状较轻。
就医
若出现咽喉肿痛、发热、皮疹等症状应迅速就医,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有利于本病的治疗和预后。
该病确诊依据是咽拭子、脓液培养获得A组溶血性链球菌,病史中有与猩红热或咽峡炎患者接触或者结合当地流行病学史,有助于诊断。
就诊科室
可到儿科、感染科就诊。
抓紧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