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牙症
磨牙症
概述
一种有害的非生理性牙齿接触
表现为白天无意识紧咬牙或夜间磨牙
任何年龄可见,青少年为主,女性偏多
难以治愈,只能缓解危害
疾病定义
磨牙症(bruxism),又称磨牙,是指人在非生理状态下咀嚼肌产生不自主地收缩,使上下牙(节律性、间断性)产生牙齿紧咬或磨牙,进而中断下颌正常的生理休息位的现象,属于非生理性牙齿接触。简单来说,就是在未进食时上下颌牙齿不自主地紧咬或者不停磨动的不正常动作,被公认为是最为有害的口颌系统非生理性运动。
流行病学
磨牙症是现代口腔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
通过问询患者本人、亲属或客观记录磨牙症的群体调查结果,夜磨牙的发病率为8%~10%,以青少年多见,女性偏多。
磨牙症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儿童磨牙症的发病率为14%~20%,高于成年人,常发生在乳前牙萌出后。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3%。
疾病类型
根据发生时间可分为白天(日间)磨牙和夜磨牙。
根据下颌运动类型分为磨动型和紧咬型。
根据年龄分为儿童磨牙症和成人磨牙症。
根据磨牙症的特点分为磨动型、紧咬型、混合型(兼有磨动与紧咬)。
病因
磨牙症发病因素复杂,病因机制至今尚无定论,目前认为可能是精神因素、神经因素、咬合因素、口颌系统的神经肌肉功能紊乱、内分泌紊乱和遗传等多因素协同致病。
基本病因
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焦虑、压力、愤怒或沮丧等情绪都可能引起磨牙症。学生考试阶段、女生月经期间、工作压力过大时,压抑的情绪可能表现为白天紧咬牙、夜间磨牙。
神经因素
磨牙症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某些神经及精神类疾病,如癫痫、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可能会导致磨牙症的发生。服用乙酰胆碱类药物、镇静药等精神类药物可能也会导致磨牙症的发生。
牙合因素
牙合,也称咬合,是在神经肌肉控制下,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包括静止和运动状态。
咬合紊乱是磨牙症主要发病因素之一。任何原因导致的咬合不协调,都会引起神经敏感者的过分注意,从而导致磨牙症。
长期缺牙致邻牙倾斜、偏侧咀嚼致两侧牙磨耗不均、不合适的假牙引起异常咬合接触等,这些问题引起了咬合紊乱,都可能诱发磨牙症。
遗传因素
磨牙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
局部刺激因素
牙周炎患者中磨牙症发生率为50%,治疗牙周炎时磨牙症的症状也随之消失或改善。虽然引起磨牙症的原因尚无定论,但可以说牙周炎症是磨牙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他躯体疾病因素
磨牙症可能与血压、血糖、血钙浓度改变,以及胃肠功能紊乱、睡眠通气障碍类疾病、吸烟、酗酒、咖啡饮用、肠道寄生虫感染等有关。
症状
磨牙症患者临床表现不一,通常表现为夜间睡眠磨牙或白天不自主磨牙、紧咬牙。白天磨牙主要与生活及工作压力状态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紧咬牙或磨牙。夜间磨牙主要表现为夜间非自主性磨牙,常常与睡眠觉醒有关。
典型症状
牙齿表现
通常牙齿只有在吞咽食物及唾液那一刹那才会直接接触磨耗,因此正常人24小时上下牙齿直接接触的时间仅约17分钟,而磨牙症患者不自主的磨牙,牙齿接触时间可高出数倍,因此牙齿严重磨耗,磨耗面超过功能区范围、磨耗不均匀,快速大量的磨耗可致使咬合垂直距离降低而出现面部下1/3变短。
牙周组织表现
磨牙症是咬合性创伤的常见病因,可能引起牙龈炎、牙周炎、牙齿松动甚至移位。长期磨牙也可能引起牙槽骨增生,表现为唇颊侧骨突起呈结节状,手术切除突出部分后若磨牙症未治愈仍可复发。
颌面部肌肉表现
双侧咬肌发达因此外貌形似发胖,咬肌、颞肌和翼内肌可有触压痛。常在晨起时感觉颌面部肌肉紧张或疲乏,长期可能出现触压肌肉疼痛,甚至还伴有颈、背等部位的肌痛。
颞下颌关节表现
颞下颌关节是下颌运动的重要关节,磨牙症患者上下牙紧咬,会导致关节组织损伤、关节结构紊乱及器质性破坏。部分患者会出现耳前关节区弹响、疼痛、下颌运动异常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
其他表现
牙齿磨损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冷热酸甜牙本质过敏症状,甚至自发性牙痛。磨耗不均和咬合力过大可导致牙折。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痛、睡眠不佳、情绪低落甚至精神抑郁等全身和精神症状。
其中白天磨牙的患者比夜磨牙者在精神、生活、工作中遭受的痛苦更大,由于患者在白天发病,而且不能自控,常常导致患者长期头痛、心烦意乱等。
而夜磨牙者由于在集体生活中会影响其他人休息睡眠,造成他人的恐惧和烦躁,对其他人的睡眠干扰反过来可能会加重夜磨牙症患者本人的心理负担。
就医
磨牙症是下意识的异常动作,通常不为本人所知。夜间磨牙患者往往是被同室人听见后,得知自己有磨牙才就诊。白天磨牙为紧咬牙,没有明显的磨牙声,则不易发觉。
抓紧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