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硬化
肝硬化
概述
肝组织弥漫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出现
我国的肝硬化患者多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
治疗以对因治疗、综合治疗及并发症治疗为主
预后与肝脏功能分级及肝硬化临床分期相关
疾病定义
肝硬化(cirrhosis)是在肝细胞广泛坏死基础上产生肝脏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形成结节、假小叶,进而使肝脏正常结构和血供遭到破坏。
肝硬化是由于不同的疾病因素长期作用于肝脏而导致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的肝病终末阶段。
流行病学
在中国,肝硬化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年发病率为17/10万,且多见于20~50岁的男性,其中城市男性50~60岁的患病者的病死率高达112/10万。
我国的肝硬化患者多以乙肝病毒感染所致。
疾病类型
根据造成肝硬化的疾病原因可以分为病毒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所致的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和隐源性肝硬化(原因不明的肝硬化)等。
根据疾病的发展情况可以分为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
根据其病理特点可以分为小结节性肝硬化、大结节性肝硬化和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
以下我们主要介绍根据病理类型划分的肝硬化。
小结节性肝硬化
肉眼可见肝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及硬度增加。肝包膜增厚,且表面弥漫大小相等的颗粒,直径一般小于3mm。光镜下可见假小叶形成,中央静脉缺如、位置偏移或增多。
此型多见于酒精性、胆汁淤积性、血色病性和淤血性肝硬化患者。
大结节性肝硬化
肝脏体积一般缩小,重量减轻,表面有各种异样结节和塌陷区,结节直径多大于3mm。光镜下可见各种不同形状的假小叶被纤维间隔分割。结缔组织中可见汇管区聚集,并伴胆管增生和单核细胞浸润。
此型多见于慢性乙肝、丙肝肝硬化患者。
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
表现为小、大结节比例相同。
遗传代谢疾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α1-AT缺乏症)、部分酮代谢紊乱(Wilson病),以及乙型肝炎肝硬化可见此类型。
传播途径
并非所有的肝硬化都具有传染性, 只有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才具有一定的的传染性。
引起病毒性肝硬化的主要是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个别情况下戊肝也会导致肝硬化,前三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体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而戊肝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
血液传播是指肝炎病毒能以血液作为载体进行传播,通常的方式是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头等;
体液传播通常是以性接触的方式进行传播;
母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消化道传染指粪-口传染。
病因
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肝病均可以发展至肝硬化,其中在我国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
肝硬化病因大致可分为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长期胆汁淤积、药物或毒物、肝脏血液循环障碍、遗传和代谢性疾病、免疫紊乱、寄生虫感染等。
基本病因
病毒性肝炎
乙型、丙型、丁型及少数戊型肝炎均可以进展为肝硬化,但在我国以乙型肝炎为主,大约占一半以上。
由肝炎进展为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有三种:持续存在的肝炎病毒、中重度肝脏坏死、纤维化。若有不同类型肝炎的重叠感染可加速肝硬化的进展。
酒精性肝病
慢性酒精中毒为欧美国家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大约占比50%~90%,但在我国相对少见,仅有10%左右。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慢性酒精性肝病的最常见的病因,且有增加趋势。
长期胆汁淤积
分原发性和继发的胆汁性肝硬化,后者多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所致。高浓度胆酸和胆红素的毒性作用可加速肝细胞变性,从而进展为肝硬化。
药物或毒物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叶酸类抗肿瘤药、异烟肼等)、反复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如砷、四氯化碳等)均可引起相关肝炎,最后进展为肝硬化。
肝脏血液循环障碍
各种病因引起的肝内长期淤血及缺氧,使其相应区域肝细胞坏死、纤维化,进而进展为肝硬化。
遗传和代谢性疾病
由于遗传和代谢等相关因素引起的肝硬化。
我国以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最为多见,该病以铜代谢障碍为主。在西方国家,以血色病(铁代谢障碍引起)和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α1-AT缺乏症)为主。
此外,酪氨酸代谢紊乱所致的酪氨酸血症也可引起肝硬化。
免疫紊乱
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均可能发展成肝硬化。
寄生虫感染
血吸虫的卵阻塞特定区域的静脉,可能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相关纤维组织增生,发展为血吸虫性肝硬化。
病因不明确
有一类肝硬化患者,其病史不详、无法明确病因,临床上常称为隐源性肝硬化,占比5%~10%左右。
诱发因素
肝硬化由多种慢性肝病进展而来,因此,任何对肝脏正常功能有影响的不良因素,均可视作肝硬化的诱发因素,如嗜酒、肥胖、糖尿病、高甘油三脂血症、化学药物、保健品、过度劳累等。
症状
肝硬化的表现多种多样,不同阶段有相应的症状特征,目前临床上将肝硬化分为5个时期,包含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两大类,分别有不同的表现。
一般来说,肝硬化早期表现隐匿,不易察觉,晚期则常出现各种严重症状和相关的并发症表现,如循环障碍、脾脏肿大、腹水、黄疸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
早期症状
约10%~20%的早期(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无症状,或有乏力、食欲减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除上述症状外,患者多表现为原发肝病的相应症状,如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可能会有肝掌、蜘蛛痣等表现。
典型症状
代偿期
包括临床1期和2期,1期患者无静脉曲张及腹水,2期无腹水、出血,但内镜可查及食管静脉曲张。
10%~20%代偿期患者可以无任何症状,或有食欲减退、消瘦、无力、腹泻等非特异性的表现。
失代偿期
主要为临床分期中的3期、4期和5期,各期的特异性表现为:
3期有腹水但无出血,可伴或不伴食管静脉曲张;
4期以食管静脉曲张为主,可伴或不伴腹水;
5期主要为脓毒血症及肝肾综合征。
除以上特点之外,这三期均可能出现的表现如下:
可有食欲减退,腹胀、腹痛、腹泻,乏力,体重减退等。
出血倾向:牙龈、鼻腔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皮肤黏膜出血点及紫斑。
内分泌系统失调:男性性功能减退、乳房发育,女性不孕及闭经。
慢性病容:表现为面色黝黑、口角发炎、面部的毛细血管扩张等。
皮肤表现:可出现蜘蛛痣、肝掌。
雌激素灭活障碍:表现为男性乳房发育。
胸、腹壁静脉曲张:严重者曲张静脉可在肚脐周围形成水母头形状,甚至可在曲张的静脉上听到血管杂音。
黄疸:若出现黄疸,则预示病情进一步进展到中期,可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
发热:大约1/3的患者中可有不规则发热,主要与感染及病情活动相关。
移动性浊音阳性:若出现腹水,可表现为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
肝性胸腔积液:多见于右侧(85%),偶有双侧(2%)及左侧(13%)。
肝性脑病:随着病变进展至晚期,可出现肝性脑病,有肝臭和扑翼样震颤。
肝大脾大:一般肝硬化患者,早期肝脏增大,晚期坚硬缩小、触诊肋下不易触及。如并发肝癌,肝脏可坚硬如石,体积增大。35%~50%肝硬化患者有脾脏肿大,多为中度,偶有重度。
伴随症状
患者如发生急性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等,严重者甚至可休克。
如并发肝肾综合征,可出现顽固性腹水基础上的少尿、无尿等。
如并发肝性脑病,患者可出现认知障碍、轻度性格改变等,严重时可出现谵妄甚至昏迷。
就医
肝硬化进展缓慢,一般因发现其相关并发症症状而来就诊,如黄疸、消瘦、乏力、腹水、昏迷等。
抓紧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