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喉
白喉
概述
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发生部位不同,症状也会有所不同
典型症状结合细菌学检查可确诊
死亡原因多为心肌炎
疾病定义
白喉是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咽、喉部灰白色纤维蛋白性假膜和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炎。
白喉杆菌
棒状杆菌属,为革兰氏阳性需氧菌,其分泌的外毒素又叫白喉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对寒冷、干燥抵抗力强,在干燥的假膜中可生存12周,在玩具、衣物上可存活数天,对湿热、紫外线及化学消毒剂敏感,56℃环境温度中10分钟或5%苯酚1分钟即可杀灭,阳光直射下仅能存活数小时。
毒血症
病原菌侵入人体的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高热、大汗等一系列全身症状。
流行病学
白喉在世界各地以散发为主,由于疫苗的接种,2018年我国白喉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为0。
白喉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秋、冬季多发,拥挤、卫生差的居住环境下容易发生该病的流行。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白喉带菌者,潜伏期末就可从呼吸道向外排菌,有传染性。
白喉杆菌通过飞沫传播,也可经食物、玩具及物品间接传播,也可经破损皮肤传播。
所有人群普遍易感,但患病或注射疫苗后,可具备持久的免疫力。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免疫力,但抗体从3个月开始明显下降,1岁后基本消失,1-5岁发病率最高。
疾病类型
根据假膜所在部位分为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和其他部位白喉。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为什么会得白喉?
白喉的病因非常明确,就是感染了白喉杆菌所致,由于我国白喉疫苗接种的开展,现在白喉已经几乎绝迹。
小孩子什么时候需要打白喉疫苗?
宝宝3月龄开始接种百白破疫苗,可有效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白喉病人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可进食清淡少油、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米汤、米粥、面条、馄饨等),避免难以下咽、刺激性大的食物;勤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病因
本病病因为白喉杆菌感染。
白喉杆菌主要靠分泌外毒素即白喉毒素致病。
体内缺乏抗体、不注重卫生、在白喉流行区活动可能致病。
基本病因
白喉杆菌的侵袭力弱,通常仅在呼吸道黏膜表面繁殖,不侵犯深部组织,也不进入血流。
白喉杆菌主要通过分泌外毒素致病,白喉毒素可引起细胞破坏、纤维蛋白渗出、白细胞浸润,并与坏死组织、炎症细胞、细菌等混合形成假膜。假膜与膜下组织紧密黏连不易脱落,但在喉、气管黏膜表面的假膜与膜下的纤毛结合不紧,所以可能脱落进入气管,从而引起窒息。
毒素吸收入血,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白喉分泌的外毒素吸收入血的量与假膜所在位置及范围密切相关,喉、气管黏膜白喉毒素吸收少,鼻白喉毒素吸收最多。
诱发因素
未接种疫苗及未患过白喉:由于体内没有形成特异性的抗体,因此对白喉易感。
生活环境拥挤或不卫生:大大增加感染白喉杆菌的风险。
白喉流行地区旅行:结合前两条,如有白喉流行地区的旅行史,则可被白喉杆菌感染。
症状
白喉主要侵犯咽、喉、鼻等呼吸道,也可侵犯全身,引起相应症状。
早期多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症状,如咽痛、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痛等。
呼吸道白喉多表现为发热、纳差、局部疼痛、恶心、呕吐,重者可有呼吸困难。
全身其他部位白喉可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压痛。
典型症状
白喉杆菌侵犯不同部位时,其临床症状不同。
咽白喉
普通型表现为咽痛、中度发热、食欲差等,起病24小时后咽部可见灰白色片状假膜。
轻型可仅有轻微发热、咽痛,假膜限于扁桃体。
重型全身中毒症状重,假膜范围大而厚,体温常超过39℃,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极重型体温可达40℃,腐败口臭味,呼吸急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唇发绀。
喉白喉
起病时呈特征性的“犬吠样“咳嗽,常表现为声音嘶哑或失声,甚至吸气时出现鼻翼煽动、“三凹”征、发绀,假膜可延至气管、支气管。
鼻白喉
可有鼻塞、黏液脓性或浆液血性鼻涕、鼻孔发红、糜烂的症状,鼻前庭见假膜,患者张口呼吸,婴儿可有吸乳困难等。
伴随症状
咽白喉普通型可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重型可伴有淋巴结周围软组织水肿、心肌炎或周围神经麻痹。极重型可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或中毒性休克。
就医
白喉为乙类传染病,传染性强,即使症状很轻,发热、咽痛症状不严重,也应尽快就诊,在医院隔离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损害其他脏器,及传播给他人。
若发热超过39℃,或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特别是婴儿若出现烦躁不安、鼻翼煽动,应警惕假膜脱落堵塞气管,应及时急诊就诊。
就诊科室
一般可就诊于感染科;如呼吸系统症状明显,也可就诊于呼吸科;儿童可就诊于儿科。
抓紧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