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血吸虫病
脑血吸虫病
概述
该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南方十三省
临床表现多为头痛、呕吐、癲痫、偏瘫等
该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居多
吡喹酮为首选治疗药物
疾病定义
脑血吸虫病是指血吸虫虫卵由血液循环带到颅内,在脑组织中沉积并引起脑的损害。我国脑血吸虫病大多数由日本血吸虫引起,密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南方十三省。
流行病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血吸虫病曾得到基本控制,但近年来发病率又有增高趋势。脑血吸虫病患者约占血吸虫病患者总数的2%~4%。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普遍易感,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居多。生活在流行区,从事渔业或因生产生活长期、频繁接触疫水,河里嬉水,生饮生食,均易导致感染。
疾病类型
按病程分类
急性型
多在感染后数周发病。
慢性型
多在感染后数月至数年发病,按照其临床表现可分为:
癫痫型:多数慢性型患者属此型。血吸虫虫卵沉积于大脑皮质所致。
脑血管病型:急性起病,可能因血吸虫虫卵栓塞脑血管所致。
脑瘤型:因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及弥漫性脑水肿所致。
传播途径
患者经粪-口途径,或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受粪便污染的疫水而感染血吸虫。
病因
血吸虫卵由粪便污染水源,在水中钉螺内孵育成尾蚴,人接触疫水后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在门静脉系统发育为成虫,成虫侵入末梢小血管或淋巴管,逆行到达肠系膜上、下静脉,在肠壁黏膜下产卵。部分卵进入脑的小静脉,部分卵经血液循环进入脑内,引起大脑损害。
基本病因
脑血吸虫病虫卵以卵栓的方式沉积于脑部引发脑部病变,此外成虫或虫卵分泌的代谢产物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毒或过敏反应。
主要病理改变为虫卵寄生后引起脑实质细胞坏死和钙沉积,炎性渗出物形成肉芽肿侵犯大脑皮质。
诱发因素
长时间频繁的接触疫水、粪便、钉螺等,未做好防护措施。
症状
患者多在感染后数周至数年发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如癫痫、头痛、恶心呕吐伴视物模糊等颅内高压症状,肢体不同程度瘫痪,感觉障碍,步态不稳等。
典型症状
临床可分为急性型脑血吸虫病和慢性型脑血吸虫病。
急性型脑血吸虫病
较少见。多在感染后4~6周发病。主要为中毒反应与变态反应引起的脑水肿、急性脑炎或脑脊髓炎、突发高热、头痛、精神异常、痉挛发作、瘫痪、大小便失禁及意识障碍等。
慢性型脑血吸虫病
较多见。多在感染后3~6个月,长者可达1~2年发病。按照其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癫痫型
多数慢性型患者属此型。因虫卵积聚在大脑皮质所致,表现为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其中以单纯和部分发作多见,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全面性发作。
脑卒中型
患者常急性起病,表现为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等症状,还可伴有部分性运动型癫痫发作。
脑瘤变型
患者缓慢起病,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视乳头水肿、偏瘫、失语、共济失调等症状,常伴有部分性运动型癫痫发作。
伴随症状
可伴有颅外血吸虫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如血吸虫侵犯胃肠道引起腹泻腹痛症状,侵犯肝脾时引起肝脾肿大,感染肺部时常伴咳嗽、胸痛等肺部症状。
就医
在夏秋季,尤其处于疾病高发区的人群,如果接触可能受到污染的水源、患者、病牛、粪便等后,出现疑似感染血吸虫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医生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疫源接触史、粪便检查、免疫学检查结果等做出诊断,积极实行治疗与护理。当出现癫痫、颅内压症状增高等严重症状时,建议住院观察治疗。
就诊科室
感染科、神经内科
抓紧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