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咽癌
鼻咽癌
概述
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
涕中带血、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常见
中国南方地区高发,有家族聚集倾向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
疾病定义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一种发生于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鼻咽顶壁及侧壁,尤其是咽隐窝,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以华南地区发病率最高,北方地区少,其发生率主要与感染、遗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流行病学
鼻咽癌存在着明显的人种和区域分布差异,在世界三大人种中,黄种人为鼻咽癌高发人群,黑种人次之,白种人十分罕见。中国华南地区发病率最高,而北方地区少见。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有超过6万例新诊断鼻咽癌,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2.5倍,40~50岁多见。
鼻咽癌具有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且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移民到低发地区的海外华侨,其后裔仍具有高发倾向。
疾病类型
鼻咽癌病变可呈结节型、溃疡型和粘膜下浸润型多种形态。虽然鼻咽癌大多起源于柱状上皮,但其病理类型主要为鳞状细胞癌,其他类型如腺癌则极少见。
目前WHO病理分型主要分为:角化性鳞状细胞癌(I型),分化型非角化性癌(Ⅱ型),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Ⅲ型)。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高发区(中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98%的鼻咽癌患者病理类型为Ⅱ/Ⅲ型,只有2%为I型。
病因
目前认为,鼻咽癌的发生主要与EB病毒感染、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相关。与此同时,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诱发该病的发生,如大量吸烟、食用腌制食品、空气污染等。
基本病因
EB病毒感染
通过分子杂交以及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可发现,鼻咽癌活检组织中EB病毒的DNA、mRNA或基因表达产物。EB病毒主要通过感染人类的口腔上皮细胞和B细胞,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阻止受感染细胞的凋亡,同时激活其生长,引起鼻咽癌。
诱发因素
个体因素
鼻咽癌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生,但最常见于40岁~50岁的成人,其中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
环境因素
鼻咽癌高发地区中食物和水的镍含量较高,动物实验已经证实镍可以诱发鼻咽癌。
饮食因素
咸鱼、腊味等腌制食物是鼻咽癌的高危因素,这些食品在腌制过程中均会产生2A类致癌物亚硝酸盐,从而诱发鼻咽癌。大鼠诱癌实验发现亚硝胺类化合物可诱发鼻咽癌。
遗传因素
鼻咽癌患者有明显的种族和家族聚集性,如发病率高的家族迁居海外,其后裔仍保持较高的发病率。
症状
在早期阶段,鼻咽癌可能不会引起任何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耳鸣、听力下降、鼻塞、涕中带血、头痛、面麻、复视等一系列症状,以及颈部肿块和颅神经麻痹等相关症状及体征。
早期症状
在早期阶段,鼻咽癌可能不会引起任何的症状,当症状明显时多已经进入进展期或晚期,大多数患者以颈部出现肿块为首发症状。日常生活中有鼻涕带血、耳鸣、鼻塞等症状的患者建议就医进行详细的鼻咽部检查。
典型症状
鼻部症状
早期可出现时有时无的涕中带血,肿瘤增大后可阻塞后鼻孔而引起鼻塞,开始为单侧阻塞,后发展为双侧。
耳部症状
发生于咽隐窝的鼻咽癌患者,早期可压迫或阻塞咽鼓管咽口,引起耳鸣、耳闭及听力下降等症状。
颅脑症状
局部晚期患者确诊时可伴发头痛或颅神经损害症状,比如面麻、复视、视力下降、嗅觉下降或消失、神经性耳聋、眼睑下垂、眼球固定、吞咽活动不便、伸舌偏斜、声嘶等。
颈部淋巴结肿大
大约70%的患者确诊时已有颈淋巴结转移。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作为首发症状就诊的患者约占40%,多为无痛性肿块。随着疾病进展,颈部淋巴结可进行性增大,质硬,活动度差,开始为单侧,继之发展为双侧,合并感染时可有局部红肿热痛。严重者可因肿大淋巴结压迫颈部血管导致患侧头颈部疼痛,突发性晕厥,甚至死亡。
皮肌炎
少部分鼻咽癌患者就诊时合并皮肌炎,以颜面部、前胸、后背、四肢皮肤更常见。通常无需特殊处理,随着肿瘤疾病得到控制,皮肌炎也会随之好转。
皮肌炎是一种严重的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与皮肌炎的关系尚未明确,但皮肌炎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生率至少高于正常人5倍。故对皮肌炎患者,须进行仔细的全身检查,以求发现隐藏的恶性肿瘤。
远处转移症状
鼻咽癌死亡患者中半数以上有远处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骨、肺、肝,脑转移少见。转移病灶可引起相应转移部位的组织破坏或压迫而出现相应症状,如骨痛、咳嗽、腹痛等。
就医
当出现耳闷、耳堵、听力下降、涕中带血、鼻塞、复视、头痛等症状,或扪及颈部无痛性肿块时,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肿瘤专科医院的头颈放疗科,综合医院的肿瘤科或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