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囊癌
胆囊癌
概述
胆囊的一种恶性上皮性肿瘤,恶性程度高
女性患病风险较高,随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高
治疗以手术为主,总体预后不良
加强高危因素预防,坚持合理锻炼、健康饮食
疾病定义
胆囊癌是起源于胆囊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胆道恶性肿瘤的70%以上。其发病部位位于胆囊,依据肿瘤起源于胆囊的解剖部位不同,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和胆囊管等部位胆囊癌,其以胆囊底、颈部和体部发病更为多见。
流行病学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17》显示,2014年全国339个肿瘤登记地区的数据,胆囊及肝外胆管癌新发病例11238例,发病率为3.90/10万。我国胆囊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此外,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胆囊癌女性患病率均普遍高于男性,女性较男性高2~6倍,且患病风险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疾病类型
根据2019年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胆囊癌病理学分型,可分为腺癌、鳞癌、腺鳞癌、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神经内分泌来源肿瘤以及未分化癌等。其中,腺癌是胆囊癌最为多见的病理学组织类型。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胆囊癌怎么治疗?
胆囊癌根据肿瘤分期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根治性手术是目前胆囊癌唯一可能获得治愈的治疗方法,化疗、放疗为可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
胆囊癌能活多久?
胆囊癌预后较差,病患的总体5年生存期尚难以突破10%。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有效的治疗手段较为匮乏,是制约胆囊癌总体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
随着疾病的进展,Ⅳa期和Ⅳb期患者经治疗后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仅为4%和2%。这表明随着病程的发展,胆囊癌总体生存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因此,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是改善胆囊癌患者总体预后的重要措施。
胆囊癌怎么预防?
预防胆囊癌的发生,并非无迹可寻。结石、息肉、黄色肉芽肿等可导致胆囊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的疾病,是目前已明确的胆囊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重视上述胆囊“癌前病变”的规范性治疗,是防控胆囊癌发生最为重要、有效和经济的措施。
另外,研究表明肥胖、糖尿病等也为胆囊癌危险因素,平时应针对性加以重视和控制。
病因
原发性胆囊癌病因至今不明,目前较为明确的仅为一些高危因素可能诱发胆囊癌。
诱发因素
胆囊结石、胆囊慢性炎症、胆囊息肉、胰胆管汇合异常、胆道系统感染、肥胖症和糖尿病、遗传因素等是胆囊癌发病高危因素。
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高发地区具有较高的胆囊癌发病率,多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两者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研究提示,有胆囊结石患者罹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单个胆结石直径>3cm的患者,胆囊癌的发病率是胆囊结石直径<1cm患者的10倍,这表明随着结石体积的不断增大,胆囊处于炎症状态的病程更为长久,胆囊癌变的风险也相应增高。
胆囊慢性炎症
囊壁钙化质硬、囊腔狭小的胆囊,称为瓷性胆囊,其本质是严重的胆囊慢性炎症导致的胆囊萎缩及功能丧失。约25%瓷性胆囊与胆囊癌发病相关。胆囊慢性炎症伴有黏膜腺体内的钙化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
胆囊腺瘤性息肉
胆囊息肉患者有以下特征时,恶变倾向增高:
息肉直径为8~10mm甚至更大;
息肉直径<8mm但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炎;
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且迅速增大者;
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增强扫描后息肉有强化显影表现者;
年龄超过50岁。
胰胆管汇合异常
胰胆管汇合异常是指胰管与胆总管存在解剖性的异常汇合,导致正常情况下不应进入胆管系统内的胰液,逆流进入胆管和胆囊,进而引起胆管黏膜、胆囊黏膜发生恶变。这是一种先天性胆胰管解剖畸形疾病,约有1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有胰胆管汇合异常。
胆道系统感染
慢性细菌性胆管炎会增加胆管、胆囊黏膜上皮组织癌变的风险,常见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和幽门螺杆菌。
肥胖症和糖尿病
体重指数(BMI)每增加5kg/m2,女性患胆囊癌的风险增加1.59倍,男性增加1.09倍。胆囊结石和糖尿病均是机体代谢失衡紊乱症候群的疾病表现,患有糖尿病又会促发胆囊结石的形成。因此当二者协同发生时,将会增加患胆囊癌的风险。
遗传学
胆囊结石的形成具有遗传易感性,胆固醇ATP结合盒转运蛋白G5/G8调控基因变异是胆囊结石最常见的遗传危险因素,因此有胆囊结石家族史和胆囊癌家族史的人群,胆囊癌发病的风险相应增高。
症状
胆囊癌起病隐匿,早期大多无症状。当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或息肉病史,近期出现反复的、难以缓解的腹部隐痛不适、右上腹触及包块和进行性黄疸时,常提示胆囊癌的可能,且病变往往已发展至进展期。
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当胆囊结石导致患者明显的腹痛、腹胀不适等症状发作时,患者主动就医并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意愿较强,因而阻断了疾病发展至胆囊癌的风险。但对于长期无临床症状、所谓的“沉默型结石”人群,特别是体检报告显示为“单发结石”或“结石体积较小”者,患者往往未予重视,易被患者自身甚至就诊的基层医疗机构所忽视,未能及时治疗。
而当这类患者出现难以缓解的疼痛症状时,胆囊已发生癌变成为大概率事件,病情多已发展至进展期甚至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亦有部分患者因“胆囊结石”就诊手术治疗时,术中或术后病理诊断发现胆囊已癌变。因此,明确胆囊癌的发病风险因素,重视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以及完善必要的术前检查,是避免胆囊癌误诊、误治的关键措施。
典型症状
腹痛
主要表现为无特异性右上腹痛,呈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或阵发性剧痛,症状反复发作或难以缓解。
腹块
患者可摸到右上腹包块,往往提示病程已经进入进展期或晚期。
黄疸
肿瘤侵犯肝门部或肝外胆管引发胆管梗阻、并发黄疸症状,往往提示病程已经进入进展期或晚期。
伴随症状
随着疾病的发展以及肿瘤对肝脏、胆道、胃肠道及免疫系统产生的不同影响,患者可出现纳差、消化不良、消瘦、贫血、胆管炎、低热、腹水、消化道穿孔、腹膜炎等症状。
就医
患者常因腹痛、可触及的腹部肿物或者黄疸就医,确诊多为进展期或晚期病变。病史、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胆囊癌最为重要的手段。诊断应与胆石症、胆囊息肉、其他消化系统肿瘤等相鉴别。
就诊科室
对于尚未确诊的患者来说,多凭发病症状至消化科就诊。当B超等体检报告提示患有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者,建议应由肝胆外科或普外科首诊。
抓紧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