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丘疹性荨麻疹
丘疹性荨麻疹
概述
昆虫叮咬后发生的过敏性皮肤病
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
往往分批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或衣物开口处
可口服抗组胺药,外用止痒剂等来治疗
疾病定义
丘疹性荨麻疹(papular urticaria)又称虫咬皮炎,是昆虫叮咬后发生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上比较常见。
多发生于暴露部位,如头面部、手足,也可发生于腰部、臀部,表现为突然发生的3~10mm大小的丘疹或丘疱疹,常为圆形或纺锤形。搔抓或遇热后皮损扩大形成坚实的风团甚至结节、斑块,常有巨痒,严重者可影响日常起居和生活。
流行病学
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也可见于成人。有季节性,以春、夏、秋季多见。
疾病类型
飞虫叮咬
皮损多位于衣物暴露部位,散在或簇集成群分布。
爬虫叮咬
皮损可位于衣物覆盖部位,在衣物开口部位如腰际、袜口、胸围处可呈线状排列。
膜翅目昆虫叮咬
膜翅目昆虫如蜜蜂、马蜂叮咬可能诱发过敏性休克。
病因
由蚊虫叮咬诱发,视被叮咬者的个体差异可能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
基本病因
该病与昆虫叮咬有关,常见的如跳蚤、虱子、螨、蚊、臭虫、蠓虫、蜂、蜱等,昆虫叮咬时注入皮肤的唾液可能导致人体出现过敏反应。由于昆虫种类不同和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可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反应。
症状
典型皮损为群集或散在的、纺锤形的风团样丘疹,偶呈线状排列,3~10mm大小,顶端常有小水疱,新旧皮损常同时存在。患者常有剧烈瘙痒,可影响睡眠,搔抓可引起继发感染,或皮损慢性化演变为结节性痒疹。
典型症状
好发部位
往往分批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或衣物开口处。
皮损特征
突然发生的3~10mm大小的水肿性丘疹,呈纺锤形,皮损的长轴多与皮肤纹路平行。
皮损顶端可有水疱、脓疱或结痂。严重时可形成疱液澄清或红色血性的大疱。
肢端、眼睑、口周、外阴等部位可形成局部皮肤严重水肿。
皮损常成批发生,数目不定。
皮损往往季节性复发,也常在晚间出现或加重,引起剧痒而影响睡眠。
经过2~3天或1~2周,皮损即消失,可遗留暂时的色素沉着。
剧烈搔抓可引起表皮糜烂、血痂或继发性感染,有时引起湿疹化或局部皮肤肥厚、粗糙。
有的患者因处理不当,经年累月不愈可转变成痒疹。
就医
皮肤上出现散在、群集或线状排列的3~10mm大小的水肿性丘疹、丘疱疹,伴有剧烈瘙痒,需及时到皮肤科就诊。医生一般通过对皮损的观察、病史及症状的询问以及一些检查,能够对病情做出判断。
抓紧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