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脓疱疮
脓疱疮
概述
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易在儿童中流行,夏秋季高发
可通过接触患者或患者的污染物传播
局部或全身用药治疗为主
疾病定义
脓疱疮(impetigo)又名“传染性脓疱病”,俗称“黄水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以发生丘疹、水疱、脓疱,易破溃糜烂,形成蜜黄色痂为特征。
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流行。
流行病学
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传染病,易在儿童中流行。夏秋季节高发,尤以夏末秋初汗多闷热的天气发病率最高。
疾病类型
非大疱型脓疱疮
又称接触传染型脓疱疮或寻常型脓疱疮,是脓疱疮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70%。传染性强,常在托儿所、幼儿园流行。
大疱型脓疱疮
多见于儿童,成人也可以发生,特别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深脓疱疮
又称臁疮,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所致,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或老人。
新生儿脓疱疮
是发生于新生儿的大疱型脓疱疮,起病急,传染性强。致病菌与其他年龄组的致病菌相同,传染源主要为婴儿室的工作人员、产妇本人或家属等,污染的尿布或床单等也可成为传染源。
此外,营养不良、气候湿热、过度包裹等,对本病的发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传播途径
脓疱疮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感染途径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皮损处皮肤而感染。
间接接触指通过接触病人的污染物(如梳子、刷子、玩具或图书等)被感染。
病因
脓疱疮由细菌感染所致,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此外,年龄、皮肤破损、免疫力低下、环境因素等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基本病因
本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两者混合。细菌主要侵犯表皮,从而引起化脓性炎症。
诱发因素
拥挤的场所
脓疱疮在学校和幼儿园容易传播。
温热潮湿的天气
脓疱疮感染在夏季最常见,且温热潮湿的气候出汗较多,也容易感染细菌。
密切接触皮肤
参加有身体接触的运动,比如足球和摔跤,会增加感染脓疱疮的风险。
瘙痒性皮肤病
患有痱子、虫咬皮炎、湿疹的患者,可经常搔抓更容易感染。
皮肤破损
皮肤有微小损伤者也易患病。
免疫力低下
患糖尿病、艾滋病等免疫力低下者患病风险增加。
症状
脓疱疮可发生在面部、嘴唇四周、鼻孔周围、耳廓及四肢、躯干等部位。皮损表现为丘疱疹、水疱或脓疱,易破溃形成蜜黄色痂。
典型症状
不同类型的脓疱疮其临床特点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非大疱型脓疱疮
身体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嘴唇四周、鼻周围、耳廓和四肢等暴露部位。
刚开始为红色斑点或者小丘疹,可迅速转变为脓疱,然后破裂、糜烂,结成蜜黄色厚痂。
患者可有瘙痒。
陈旧的痂一般6~10天后脱落,脱落后不留瘢痕。
病情严重者可有发烧、淋巴结炎,甚至出现败血症或急性肾小球肾炎。
大疱型脓疱疮
多发生在躯干和四肢。
起始症状为散在水疱,在1~2天内迅速增大,直径可在2cm以上。
水疱内清亮、淡黄色的疱液可变混浊并下沉形成半月形。
水疱容易破溃、糜烂,并留下淡黄色脓痂,痂脱落后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深脓疱疮
好发于小腿或臀部,也可发生在其他部位。
皮损初起为脓疱,逐渐发展至皮肤深部。典型皮损为蛎壳状黑色厚痂,周围红肿比较明显,把痂去除后可见碟状溃疡。
患者可自觉疼痛。
病程约2~4周或更长。
新生儿脓疱疮
发生在新生儿的大疱型脓疱疮。
典型皮损为广泛分布的多发性大脓疱,破溃后形成红色糜烂面。
可出现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若并发肺炎、脑膜炎、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败血症等可危及生命。
伴随症状
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严重者可有邻近淋巴结肿大、发热、怕冷等症状。
就医
皮肤出现水疱或脓疱,破溃后形成脓痂等,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病史询问,病史搜集内容包括:
症状出现的时间;
发生皮损的部位有无疼痛、发痒,严重程度;
有没有发烧或者其他不舒服;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发生皮损的部位近期是否起过痱子,湿疹或被虫子咬过;
身体有没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
家人或者周围的小朋友是否有类似症状;
是否进行过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之后,医生会进行简单的体格检查,观察皮损的颜色、形态、出现部位等。另外依据好发于夏秋季节、有传染性等容易做出诊断。
如症状不典型,医生可能建议患者接受进一步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等,以明确诊断并帮助选择治疗的药物。
链球菌感染导致的脓疱疮患者有发生肾小球肾炎的可能性,医生可能建议此类患者行血清学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检查及尿常规检查,定期复诊,主要用于预测肾小球肾炎发生的可能性。
就诊科室
当患者出现皮肤的特征性损害时,首先考虑到皮肤科就诊。如出现肾小球肾炎至肾内科就诊。
抓紧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