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概述
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的一种亚型
表现为创伤再体验症状、警觉性增高等
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
超过1/3的患者慢性化而终生不愈
疾病定义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中临床症状严重、预后不良、可能存在脑损害的一类应激障碍,指个体在面临异常强烈的精神应激,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亲人的突然丧失等意外事故后,出现的应激相关障碍。
患者主要表现为创伤再体验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以及回避或麻木症状。
流行病学
集中营幸存者、自然灾害受灾者、退伍军人是患病率较高的人群,最早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主要在这几类人群中展开。
目前创伤后应激障碍在普通人中终身患病率大约为4%,其中超过 1/3 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因为疾病的慢性化而终生不愈,超过半数合并物质滥用、焦虑及抑郁性障碍,自杀率大概为正常人的6倍。
与黑人相比,白人更易患病;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易患病;与有良好教育程度、生长环境良好、性格开朗的比,教育程度低、儿童时期环境恶劣、性格内向的人更易患病。
疾病类型
从严重程度来分,DSM-IV将创伤后应激障碍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以及迟发型三种类型。
急性型的病程一般事件发生后3个月以内;
慢性型在事件发生后的3个月以上;
迟发型则在事件发生后的6个月以上。
从疾病亚型来分,DSM-V将创伤后应激障碍分为伴分离症状、伴延迟表达。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创伤后应激障碍会失忆吗?
一般不会,但有人为了保护自己,会选择性的遗忘与创伤有关的事情。
哪些人可能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
集中营幸存者、自然灾害受灾者、退伍军人、经历过重大创伤性事件如车祸、失去至亲的人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能够自愈吗?
不能,一般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后因为不可自愈才会发展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病因
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是由于突发性的灾难事件或自然灾害等引起的一种精神障碍。正常人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恢复正常生活,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往往不能恢复。
基本病因
创伤性事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直接病因。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过后、车祸、至亲死亡等,都是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
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表现为创伤再体验、警觉性增高以及回避或麻木三联征。
除上述三联征之外,常有其他症状,例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分离症状,人际关系的改变,甚至会出现人格的改变、抑郁、药物滥用等。
典型症状
创伤再体验
创伤再体验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最常见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
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不断出现突如其来的回忆或者脑中重现创伤性事件的场景;
睡梦中不停出现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噩梦;
面对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导致触景生情,从而产生严重的精神痛苦或者生理应激反应。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儿童更易出现短暂性的重演发作又称为闪回(flashback),即仿佛再次回到当时创伤事件的场景,可能会伴有错觉、幻觉以及意识分离性障碍。
警觉性增高
基本上每个患者都存在这种症状,是一种自发性状态。常表现为警觉过度、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以及焦虑。躯体状态可表现为心悸、多汗、头痛、全身不适等,一般情况下持续时间较长,治疗困难。
回避或麻木
回避
回避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回避。表现为长期或者持续的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场景或者事情。
有意识回避表现为尽可能的不去想有关的人或事,避免参加会引起回忆的活动或者到会引起回忆的地方。
无意识回避表现为选择性遗忘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一切,也可表现为使自己一直处于忙碌状态,比如不停的工作、学习等。
麻木
麻木是指情感麻木,对周围的环境刺激反应迟钝。对以前的爱好失去兴趣,逐渐疏远周围的人,对未来没有憧憬。表面上给人一种淡然、木讷的样子,实际上自己一直保持警觉。
伴随症状
睡眠障碍
通常入睡困难、容易被吓醒以及噩梦较多。治疗比较困难,即使其他症状经过治疗得以缓解,睡眠困难也难以得到改善,成为残留症状,使患者不能完全的治愈。
抑郁
抑郁症状是很多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患者难以对事物产生兴趣,疏远、隔离外界,对未来没有思考和憧憬,记忆力下降、思考困难和难以集中注意力。
就医
由于创伤导致出现一段时间的心情低落、情绪不稳定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应激反应一直存在,并且影响到正常生活,则需要考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性,去相关医院就诊。
抓紧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