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
概述
女性分娩后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
常感闷闷不乐,严重者无法照料婴儿
可能与遗传、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
可持续数月,经积极治疗后,多数预后良好
疾病定义
产后抑郁症又称为产后抑郁障碍,目前认为产后抑郁症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特发于女性产后这一特殊时期的抑郁症。通常指产后4周内出现抑郁情绪,根据美国DSM-5诊断分类体系,该病属于围产期抑郁障碍,一般诊断为重性抑郁障碍伴有围产期特征。但若超出产后一个月发生的抑郁障碍,则只诊断为重性抑郁障碍。
流行病学
国际上公认的产后抑郁症患病率约为10%~15%。在美国,每9个女性中就有1人会遭受产后抑郁症的困扰。西方发达国家的患病率7%~40%,我国报道的患病率为1.1%~52.1%,与国际患病率基本一致。
研究显示,既往有抑郁症患者的产后抑郁率约为25%,既往有产后抑郁的患者再次产后抑郁概率约为50%。分娩后第一周,约50%~75%产妇出现轻度抑郁症状,约10%~15%产妇罹患产后抑郁障碍。
病因
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资料研究显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本病有明显的影响。
基本病因
遗传因素
在家系中体现明显,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的可能性也越高。且本病目前倾向于多基因遗传模式。
神经生化因素
某些人体内的神经递质功能活动异常,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可能与产后抑郁发作有关。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产后抑郁的患者可能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的异常,其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部分,可以调节许多身体活动,影响心情和情绪变化。而产后性激素骤降可能也是罹患产后抑郁的一个重要原因。
脑电生理变化
抑郁发作时脑电生理多为右半球α波相对降低,脑诱发电位波幅减小等。
社会心理因素
单用遗传因素无法解释其病因,而产后抑郁的发生,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环境事件有一定关系。
症状
产后抑郁症的患者会出现“三低”症状:
闷闷不乐;
兴趣减退;
精力不足。
同时,可能伴有焦虑紧张,失眠、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精神病性症状等情况,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或伤婴的倾向。
典型症状
多数患者在产后4周内出现抑郁情绪,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疲乏。
情绪低落
患者会长时间感到心情压抑,闷闷不乐,开心不起来,可能会无缘无故地哭泣,典型患者在早晨情绪低落的表现会更为严重,到下午或晚间可有所减轻。
兴趣和愉快感丧失
患者对以前热衷的活动失去兴趣,也无法从周围的事物和日常生活中获得愉快的感觉,也无法体验照顾婴儿的幸福感。
精力疲乏
患者常会感到疲惫感,觉得做什么事情都很困难,疲乏无力,难以照顾婴儿,即使经过休息或睡眠也无法恢复精力或体力。
伴随症状
焦虑
患者通常会感到焦虑、心烦,也会因此而脾气暴躁,对伴侣或婴儿缺少耐心。
注意力不集中
患者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做事情,如照顾孩子、给孩子喂奶、看电视等。
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
患者对自我的评价降低,失去自信,感觉什么事都做不好,处处不如他人、连照顾孩子都觉得照顾不好。。
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
患者常因自己增加了家庭负担,又没有照顾好孩子而感到内疚,也常常会因为其从负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所以有什么问题都会觉得是自己的错,甚至认为自己有罪。
自杀或伤婴的观念或行为
有些患者会出现伤害婴儿的强迫观念,因担心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以至伤害孩子,从而避免与孩子接触;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自伤、自杀以及伤婴的行为,他们往往在杀害他人后再自杀,杀害对象通常是自己的孩子,这种行为被称为扩大性自杀。
精神病性症状
严重产后抑郁患者可以出现命令性幻听、自罪妄想,进而出现自伤、自杀等行为。
睡眠障碍
患者常常会伴有睡眠问题,躺床半小时仍很难入睡、早醒或者睡眠时间浅。
食欲及体重下降
多数患者通常没有胃口,即使以前喜欢吃的饭菜,也勾不起食欲,有些体重明显下降。
性欲下降
患者会出现性欲的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即使有性行为,也无法从中体验到快感。
其它的躯体症状
有些患者可能有头痛、胃部烧灼感、肠胃胀气、恶心、口干、腰背痛、便秘等表现。
就医
生需要通过患者及家属提供的病史,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精神检查、心理评估和其他辅助检查,按照诊断标准做出专业诊断。常用的心理评估量表是爱丁堡孕产期抑郁量表,其次有产后抑郁筛查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等。
抓紧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