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概述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
以手、足、口等部位散发性皮疹和疱疹为主
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
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偶有重症可有后遗症
疾病定义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也被称为“手口足综合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和全身发热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
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每10万人中约有37~205人发病,10万病人中约有6~51人病死于该病。
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的隐性感染率高(成年人感染后几乎无临床症状)。在湿、热的环境下此类肠道病毒更容易繁殖、生存,并可以通过感染者的排泄物、鼻咽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是密切接触,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洗漱用品、贴身用物、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等都可引起感染;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染的食物亦可感染。
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尤为易感。
高发地区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地区性。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见发病,在温带地区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我国近年来的疫情报告资料显示,每年7月北方地区手足口病发病数达到最高;而在南方地区,手足口病发病有两个高峰:每年 5 月和 9-10 月。
疾病类型
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把手足口病分为三种类型:
手足口病普通型
一般是处于出疹期的患者,病情较轻,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
手足口病重型
处于神经系统受累期的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大多数可痊愈。
手足口病危重型
此型分为两个阶段,处于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的患者,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持续时间仅为为数小时,及时识别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当发展至心、肺、脑功能衰竭期时,病死率极高。
病因
手足口病的病因是肠道病毒感染,病毒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
基本病因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感染而发病,但是多样性症状、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病毒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病毒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少数病人由于病毒在靶器官广泛复制而引起重症感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诱发因素
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更易发病;
在儿童集体生活环境中,儿童易于接触到病毒污染的手、生活用品、食物以及玩具、与隐形感染者亲密接触,导致该病易于集中发病。
症状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可伴有或不伴有发热,以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散在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伴有多种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
典型症状
出疹期症状
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在发病早期,患者常表现为疲倦、食欲下降、有低热、身体不适、腹痛等前驱症状。发热1~2天后可在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大小般的水疱,手、足、臀部等处出现红色小斑丘疹、疱疹。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神经系统受累期症状
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一般在病程1~5天之内。具体表现为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症状,类似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的症状体征。
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症状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加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血压升高等症状。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危重型,及时发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心肺功能衰竭期症状
患者表现为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或血性液体。严重者血压降低,或有休克,会快速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危及生命。
恢复期症状
处于恢复期的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在发病之后2~4周,可出现脱甲。
就医
在夏季和秋季这两个手足口病高发季节,父母应引起注意,随时观察儿童的身体状况。若学龄前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出现身体发热伴手、足、口、四肢和臀等部位的皮疹,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皮疹分布特点,极可能为手足口病,应带儿童来医院及时就诊。
诊断流程
1. 患儿如出现发热,手、足、口等部位出疹,个别患儿也可以无皮疹,则应到门诊就诊,积极配合主治医师的问诊,病史采集内容包括:
疾病的接触史;
年龄及发病时间;
全身皮疹或疱疹状况;
患儿的症状及表现;
有无既往史。
同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况、呼吸、脉搏、四肢皮温等。对患儿进行对症治疗,告知家长观察要点,此时家长应引起注意,如果允许回家也应遵医嘱定期进行随诊。
2. 若患儿出现精神差、嗜睡、烦躁、肌无力、颈项强直等症状,应该听从医生安排住院治疗,随时监护生命体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辅助检查。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吸氧、脱水降颅压。
3. 若患儿出现心率增快、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端发凉、血压升高等症状,转入ICU治疗,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有条件者进行有创监测。此时应该配合医生安排进行积极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诊断依据
医务工作者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检查结果,做出诊断,积极实行治疗及护理。
就诊科室
儿科、感染病科或皮肤科。
抓紧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