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龋病
龋病
概述
由于细菌感染等因素导致的牙体硬组织破坏
对甜酸冷热等刺激有疼痛感,牙齿出现龋洞
可见于乳牙萌出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
龋损程度不同,其治疗方法也不同
疾病定义
龋病(dental caries)也被称为蛀牙,是一种在细菌感染等多因素作用下,导致牙体硬组织进行性破坏的疾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甚至颌骨炎症等并发症。
龋病可见于乳牙萌出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但不同年龄段其患龋几率不尽相同。5~8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会达到一个高峰;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和牙根暴露,容易引起根面龋,患龋率明显增加达到另一个高峰期。
流行病学
发病率
我国是口腔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2017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38.5%, 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1.9%。
发病趋势
根据2005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和2017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数据相比,我国近十年来龋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易感人群
饮食习惯不良者,如喜食甜点、饮料等含糖较多的食物;
口腔卫生欠佳者,如没有刷牙习惯或坚持不好;
抗龋能力较差者,如唾液分泌较少、牙齿排列不整齐等。
疾病类型
按病变进展速度分类
急性龋
多见于儿童或易感个体,其病程发展速度较快,病变组织颜色呈浅黄色,质地较软且湿润,用挖器易去除,因此又称之为湿性龋。
慢性龋
一般龋病都属于此类,其进程发展缓慢,病变组织颜色呈黑褐色,质地较干硬,又称干性龋。
静止龋
原有致病条件发生改变,病变停止进展并再矿化,成为静止龋。
按损害的解剖部位分类
点隙窝沟龋
主要发生在牙的点隙沟裂处的龋。
平滑面龋
除外窝沟外的牙面发生的龋。主要发生在上颌前牙唇面新生带的龋,特称为线性釉质龋。
根面龋
主要发生在根面的龋。
按病变深度分类
浅龋
龋坏限于釉质,一般无明显龋洞,无自觉症状,探查也无反应。
中龋
龋坏已到达牙本质浅层,一般有龋洞,对外界刺激可有敏感症状。
深龋
龋坏已到达牙本质深层,有较深龋洞,对外界刺激反应比中龋重,无自发痛。
病因
1962年,Keyes等人通过实验证明,龋病的发生需要同时存在细菌、饮食、宿主三方面的因素,即龋病的三联因素论,这一观点逐步被口腔医学界所认同。到1976年,Newbrun在三联因素论的基础上又加了时间因素,被人们称做四联因素论,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基本病因
只有在细菌、饮食、宿主、时间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形成龋洞。
细菌
细菌为龋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口腔内的细菌种类较多。
常见的致龋菌主要有变异链球菌、乳酸杆菌和放线菌等。变异链球菌和放线菌的产酸力都比较强,可造成牙质局部脱矿,导致龋病病变。变形链球菌能使牙齿光滑面发生龋病,放线菌能造成窝沟龋,而乳酸杆菌则会加速龋病的发展。
饮食
进食含糖(特别是蔗糖)较多的食物,糖可滞留于牙齿隐蔽部位,细菌利用糖代谢产生的有机酸可造成釉质脱矿,从而导致龋病的发生。
宿主
主要有牙齿和唾液两方面因素。牙齿排列不整齐、拥挤或者重叠均会增加龋病的发生风险。唾液是牙齿的外环境,它的质与量的变化,抗菌系统的改变以及缓冲能力都与龋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时间
龋病的发展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从菌斑形成到牙质脱矿再到龋洞的全过程均需要一定的时间。
诱发因素
牙齿发育期(从婴儿出生到6个月)蛋白质缺乏可导致唾液腺的发育异常,从而使牙齿丧失唾液的保护,容易发生龋病。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龈开始萎缩,牙根面外露,容易使细菌聚集,常常造成根面龋。
症状
健康的牙齿表面应该是完整、光滑、有光泽的。龋病患者的牙齿在发病早期可能会出现白色斑块或黄褐色斑点,此时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中期以后患者会出现对冷、热、甜、酸敏感的现象,同时牙齿外观上会发现有龋洞。
随着病程的发展龋洞也会越来越大,甚至还可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甚至颌骨炎症等一系列的并发症,最终可能导致牙齿丧失。
典型症状
初期症状
牙齿表面开始有无光泽的白色斑块或因着色而呈现黄褐色,一般无明显龋洞。
中期症状
龋病若没有及时治疗,则会慢慢形成龋洞,此时会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和食物嵌塞等)比较敏感,遭受刺激容易感到酸痛,刺激去除后症状即消失。
后期症状
一般龋洞比较大,龋损已达到牙本质深层,用牙科医生的探针或牙签等物体触碰有明显疼痛感,对外界刺激可出现比中期更明显的疼痛反应。
就医
当进食冷、热、甜、酸的食物时,牙齿有酸痛感并发现有龋洞,应及时就医。龋病是一种进行性疾病,如不进行治疗,其病程发展将一直延续,进一步对牙齿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抓紧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