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理疗

黄体破裂

黄体破裂

 

概述

与黄体囊肿形成、凝血功能障碍等有关

性交、外伤等增加腹压后突发休克、出血等

好发于卵巢功能旺盛的育龄期妇女

轻症者保守治疗,出血活跃或合并休克者手术

疾病定义

黄体破裂是妇科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好发于卵巢功能旺盛的育龄期女性。

患者多因突发下腹部疼痛而就诊,并可出现一定程度的腹腔内出血,若出血较多而未及时处理时可因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流行病学

黄体破裂可发生于已婚或未婚妇女,好发于卵巢功能旺盛的生育期妇女。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黄体破裂有生命危险吗?

黄体起自“血体”,内含小血管,一旦破裂,引起腹痛与腹腔内出血(注意:不是阴道可见的外出血)。

•如果出血少,机体有自凝机制,休息观察后内腹痛与出血停止,自然痊愈;

•如出血多,则在腹痛同时可以引起休克,危及生命。

黄体是怎么形成的?

黄体的早期可称为“血体”。

卵巢排出卵泡后在排卵孔形成一个不规则囊腔,内含血凝块,称为“血体”,此后,受中枢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在一系列生殖内分泌激素(包括黄体生成素等)的作用下,“血体”快速演变为黄体,正常妊娠情况下黄体可以持续存在,分泌孕激素维持孕期前3个月子宫的稳定状态;非妊娠状态下,黄体在2周内逐渐演变为“白体”,通过机体缓慢吸收,回归为卵巢组织的一部分。

病因

黄体破裂与黄体囊肿形成、凝血功能异常及外力作用等有关。

基本病因

黄体的正常生理

临床上正常育龄期女性,排卵后会逐渐形成黄体,这是一个新的暂时性内分泌结构,主要功能是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

这些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形态及功能变化,为早期胚胎发育及着床做准备。如果排出的卵子受精,则黄体在HCG作用下继续发育成为妊娠黄体,直到孕3月时胎盘形成接替黄体的内分泌功能。如果卵子没有受精,黄体在2周后开始退化,最后形成结缔组织瘢痕,即白体。

以月经出血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以排卵日为界,前半周期为卵泡期,其长短不定,卵泡期的长短决定了女性月经周期的长短;后半周期为黄体期,其长短较固定,一般为月经周期第15天~28天,每个月经周期形成的黄体一般可以维持14天;因此临床上常将月经来潮前的第14天倒推为排卵日。

黄体囊肿形成

正常成熟黄体直径23cm,若黄体腔内有大量的积液,使腔的直径超过3cm形成黄体囊肿。由于黄体囊肿位于卵巢表面,张力较大,容易破裂。

黄体或黄体囊肿破裂机制

黄体破裂常发生在月经后半周期。

自发性破裂

黄体在发育过程中,血管增生活跃,而黄体的弹性较差。一般先在内部发生血管破裂出血,使黄体内压力增加,继而引起黄体破裂出血。在发生盆腔炎症、卵巢充血或凝血机制异常时也可引发黄体破裂。

外力性破裂

受外伤、妇科检查挤压、排便或性交等外力作用下发生破裂。

黄体破裂出血

黄体破裂出血后,血液流向腹腔并积聚,刺激腹膜引起腹痛。出血较多可引起一系列失血症状体征,甚至休克。

诱发因素

性交

性生活时女性生殖器官扩张充血,黄体内张力升高,加上男方动作粗鲁,女方下腹部受到强烈的冲击,可导致黄体破裂。

凝血机制异常

原有基础性血液疾病,或长期进行抗凝治疗,凝血功能异常,易出血而不易止血。

腹内压增高

剧烈跳跃、奔跑、用力咳嗽或大便时,腹腔内压力突然增高,可诱发黄体破裂。

盆腔炎症

盆腔炎患者子宫卵巢充血,可能诱发黄体破裂。

腹部外伤

外力挤压卵巢,可能诱发黄体破裂。

医源性操作

如妇科检查挤压或盆腔手术损伤。

症状

黄体破裂常发生于育龄期妇女。一般在月经后半周期,常有性交、外伤等诱因。临床表现在每个人可能有所不同。

典型症状

腹痛

未破裂前常有下腹隐痛,一旦破裂,有的可能仅有突然且很轻微的一侧下腹疼痛;而严重者则表现为突发剧烈难忍的腹痛,伴恶心、呕吐、尿频、肛门坠胀等。

休克

有的患者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表现为大汗淋漓、头晕眼花、血压下降、四肢冰冷等。

内出血

出血少可无症状,出血多时患者可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甚至晕厥。

阴道出血

阴道一般无出血,也可有阴道出血者。

就医

当月经间期,突发急性剧烈下腹痛,伴或不伴头晕、眼花、恶心、乏力等,患者应及时就医处理。

 

暂时没有提问相关问题
抓紧提问吧!
  
客服服务热线
400-133-2005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3-202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数中堂(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3007011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2656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石龙经济开发区平安路5号4幢DY2032 EMAIL:29059245@qq.com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