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概述
起初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
具备人传染人的能力,正确佩戴口罩加强防护
多数预后良好
少数病情危重,甚至可致死亡
疾病定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体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可在复制过程中不断适应宿主而产生突变。
2020年1月7日,研究人员在患者标本中检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暂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2020年1月30日,WHO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20年2月7日,国家卫健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2月11日,WHO将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英文名称为“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简称“COVID-19”。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TV)引入“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来命名这一新发现的病毒。
2020年10月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发现德尔塔变异株,随后迅速在全球传播。
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的博茨瓦纳首检出奥密克戎变异株。11月26日WHO确定其为继德尔塔变异株后的又一关切变异株。目前已取代德尔塔株成为主要流行株。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也有一部分患者以鼻塞、流鼻涕、咽痛、嗅觉和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肉疼痛以及腹泻等为主要表现。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症休克,甚至死亡。
部分患者病程中无相关临床表现,且CT影像学无新冠感染影像学特征,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称为无症状感染者。
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
流行病学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本病的潜伏期多为2~4天。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关切的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 VOC)有5个,分别为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玛(Gamma)、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
传染性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有传染性。
传染源
本病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3天内传染性较强。注意无症状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
2020年5月,荷兰一家水貂养殖场内的工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且该养殖场内近期死亡水貂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阳性,提示水貂同样可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并有可能进一步感染人类。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通过气溶胶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此外,部分特殊群体重症率及病死率较高,如老年群体、伴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等,而及时全程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重症及死亡可能。
疾病类型
本病主要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型。
轻型
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包括咽干、咽喉疼痛、发热、咳嗽等。
中型
符合以下表现的:
持续发热超过3天伴或不伴咳嗽、气促等表现;
呼吸频次(RR)<30次/分;
静息状态下吸空气,血氧饱和度>93%;
影像学检查可见特征性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改变。
重型
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且不能以除新冠病毒感染以外的原因解释的:
气促表现,RR≥30次/分;
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
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1mmHg≈0.133kPa),高海拔(海拔超过1000米)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PaO2/FiO2进行校正:PaO2/FiO2 × [760 /大气压(mmHg)]。
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者。
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超高热(≥41.1℃)或持续高热(≥39.1℃)超过3天;
出现气促(<2月龄,RR≥60次/分;2~12月龄,RR≥50次/分;1~5岁,RR≥40次/分;>5岁,RR≥30次/分),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
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氧饱和度≤93%;
辅助呼吸(喘息、喘鸣、鼻翼扇动、三凹征),发绀,间歇性呼吸暂停;
出现嗜睡等意识障碍表现、惊厥;
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
危重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
出现休克;
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 ICU 监护治疗。
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
以下为高危人群:
大于65岁老年人(部分指南认为大于60岁),尤其是未全程接种疫苗的。
合并有基础疾病者,如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
免疫功能缺陷或受抑制人群,如HIV感染者、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导致免疫功能减退;
肥胖(体质指数≥30)
晚期妊娠或围产期女性;
重度吸烟者。
重型、危重型临床预警指标
成人:
低氧血症或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
组织氧合指标恶化或乳酸进行性升高;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性降低或外周血炎症标记物如 IL-6、CRP、铁蛋白等进行性上升;
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显升高;
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明显进展。
儿童:
呼吸频率增快;
精神反应差、嗜睡、惊厥;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和/或血小板减少;
低(高)血糖和/或乳酸升高;
CRP、PCT、铁蛋白等炎症标记物明显升高;
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明显升高;
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显升高;
头颅影像学显示脑水肿表现,或胸部影像学显示病情进展;
有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道畸形、异常血红蛋白、重度营养不良等)、有免疫缺陷或低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新生儿。
病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新发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
基本病因
目前,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7种,即HCoV-229E、HCoV-OC43、SARS-CoV、HCoV-NL63、HCoV-HKU1、MERS-CoV和SARS-CoV-2。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属于第7种被发现的可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其基因特征与SARS-CoV和MERS-CoV有明显区别,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SARS-CoV-2在复制过程中为了不断适应宿主核苷酸位点会不断发生突变,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病毒传播力、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等特性的变异株。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关切的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 VOC)有5个,分别为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玛(Gamma)、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目前 Omicron 株感染病例已取代Delta 株成为主要流行株。现有证据显示 Omicron 株传播力强于 Delta 株,致病力有所减弱。
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以咽干、咽喉疼痛、咳嗽、发热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鼻塞、流涕等表现。极少数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临床分型不同,表现不同。
重症患者多在发病5~7天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等症状。
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早期症状
新冠病毒感染一般无明显的前兆,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疾病初期,部分患者也可能无任何明显症状,其他多数患者常见以咽干、咽喉疼痛、咳嗽、发热为主要表现,但除此之外,因存在个体差异,患者还可出现肌肉疼痛、胸闷、咽痒、咽痛、鼻塞、流鼻涕、腹泻、味觉异常等症状。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见于众多疾病,并非新冠所独有,因此患者其实很难自行通过症状鉴别是否感染新冠。当出现前述表现,且认为自己既往有接触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可能性,应尽早到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典型症状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以咽干、咽喉疼痛、咳嗽、发热为主要表现。也有一部分患者以鼻塞、流鼻涕、咽痛、嗅觉和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肉疼痛以及腹泻等为主要表现。
有临床症状的新冠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为中低度发热、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轻型患者以咽干、咽喉疼痛、咳嗽、发热表现为主,无肺炎表现。
重症患者多在发病5~7天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极少数患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坏死等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除上述症状之外,还可出现多系统表现:
嗅觉、味觉改变
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嗅觉或味觉丧失列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新症状。嗅觉丧失是一种潜在的筛查症状,有助于发现疑似病例或指导检疫防护。因此,建议将新发、突发的嗅觉丧失患者视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感染者。
消化系统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可表现出多种消化系统症状,甚至可作为首发症状,这需要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及早识别,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消毒工作。新冠感染相关消化系统症状可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肝酶异常等,重症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其中以腹泻最为多见,腹泻次数、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报道不一,有文献报道,腹泻可作为预测重症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眼部症状
新冠病毒患者可有眼部症状,主要表现为结膜炎,患病率为0.8%~31.6%。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主要眼部症状为眼痛、眼痒、异物感、流泪、 眼分泌物多,主要表现为结膜充血、结膜水肿。眼部症状可出现在发热或呼吸道症状前1~7天,也可出现在发热等症状后。
神经系统症状
新冠感染患者虽然主要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但在疾病进程中可伴随多种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甚至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而没有典型的呼吸道症状,但该情况较为少见。
重症新冠感染患者更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而脑卒中的发生可能会进一步导致这些患者的不良预后,部分患者可死于脑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防止轻症患者进展为重症。新冠感染患者若出现急性缺血性卒中表现,应由有经验的神经内科医师和感染科医师共同参与救治,根据可能的病因给予治疗。对于合并高凝倾向的患者(D-二聚体异常增高),有学者建议在权衡颅内出血风险的情况下,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但抗凝治疗能否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部分新冠感染患者的脑电图可表现为异常癫痫样放电或慢波活动,当新冠感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意识障碍、混乱或精神状态改变、觉醒障碍和异常的阵发性运动(肌阵挛)时,脑电图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一部分,以协助明确病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诱发的吉林巴利综合征可表现为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和以急性眼肌麻痹、步态共济失调和腱反射减弱为特征的Miller-Fisher综合征等。
皮肤表现
新冠感染患者的皮肤表现主要好发于躯干和四肢。
在新冠感染早期皮肤表现中,红斑、丘疹是最常见的表现(36.4%),其次是丘疱疹(34.7%),血管病变(15.3%),包括瘀点、瘀斑、紫癜、冻疮外观与雷诺现象、樱桃状血管瘤及肢端紫红色丘疹、荨麻疹(9.7%)。此外,还可以表现为水痘样疹甚至鳞屑性皮疹等。
重型病例或晚期病例中最突出的现象是“COVID趾”,即冻疮样病变,好发于肢端,皮损最初为淡红色斑丘疹,类似于冻疮。1周左右,皮损颜色逐渐加深变为紫色并变扁平,可自行缓解,患指(趾)无雷诺现象。
这些病变可能疼痛、有时发痒、有时无症状,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唯一症状或晚期表现。
其他表现还有报道过口腔溃疡,伴有牙龈炎和水疱。
心理行为问题
抓紧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