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
概述
卵巢内部或表面生成的囊状结构
可能和环境、饮食、感染、激素等因素有关
囊肿体积大者可能有下腹部不适、坠胀
严重者可能会继发感染、囊肿破裂、蒂扭转
疾病定义
卵巢囊肿(ovarian cysts)是卵巢内或其表面形成的囊状结构,囊内可含有液体或固态物质,在妇科比较常见。
大多数患者的卵巢囊肿可自行消失,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部分患者囊肿可不断增大,出现下腹部不适、月经异常等,治疗不及时可能出现囊肿破裂、蒂扭转、感染等继发病变,引起严重的症状。
流行病学
卵巢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在育龄期女性中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在绝经后妇女中也可见,但是确切的患病率尚不清楚,有研究估计在5%~17%之间。
疾病类型
根据卵巢囊肿的形成是否与月经周期有关,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囊肿两大类。大部分的卵巢囊肿是由月经周期造成的,我们称之为功能性卵巢囊肿。而与月经周期无关的囊肿(非功能性卵巢囊肿)比较少见。
功能性囊肿
也称为生理性囊肿、卵巢瘤样病变。通常不会损害健康,且很少引起疼痛,往往在2~3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失。
滤泡囊肿
又称卵泡囊肿。正常情况下,在每个月经周期中,卵泡会发育成熟并释放卵子,如果卵泡未破裂、不释放卵子,会导致卵泡液潴留而形成囊肿。
黄体囊肿
卵泡释放成熟的卵子后会形成黄体,激素紊乱可使黄体腔内含有较多的液体或在黄体血管形成期有出血,从而形成黄体囊肿。
非功能性囊肿
皮样囊肿
也称为成熟畸胎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囊内充满油脂和毛发,也可见牙齿或骨质。该类型是由胚胎细胞形成的,因此很少恶变,其恶变率为2%~4%,多见于绝经后妇女。
囊腺瘤
如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等,是卵巢的良性上皮性肿瘤。其生长在卵巢表面,囊内可能充满了水样或黏液样物质。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指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内生长。可有单个或多个,囊肿表面呈灰蓝色,大小不一,直径多在5 cm左右,大的可达10~20 cm。典型者囊内有咖啡色黏稠液体,似巧克力样,俗称“卵巢巧克力囊肿”。
病因
卵巢囊肿的发生可能和环境、饮食、感染、激素等因素有关,可为单一因素所致,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基本病因
环境与饮食
环境与饮食因素在卵巢囊肿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环境
环境污染、环境恶变、吸烟和电离辐射等都可能对女性生殖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影响生殖系统的机能,对激素的分泌也会造成干扰。
饮食
研究指出饮食结构的失衡与过量摄入胆固醇,都可能对女性身体机能造成不利影响,诱发卵巢组织异常增生,导致囊肿的形成。
激素
卵巢囊肿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存在明显异常现象,提示激素在本病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感染
感染对卵巢囊肿的发生也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反复发作的盆腔感染,更容易诱发输卵管管壁的增厚,导致炎性渗出,进而影响卵巢正常机能,使得卵巢表面硬化。卵细胞难以正常排出,最终形成囊肿。
其他
手术因素:在子宫腺肌病等妇科疾病患者中,如果采取子宫切除术,可能会诱发卵巢血供障碍,而且生殖系统受损后会使得内分泌紊乱,卵泡生长过度而形成囊肿。在盆腔炎等手术中容易诱发盆腔粘连,使得卵巢及其周边组织发生粘连,影响卵细胞排出,导致囊肿。
生活作息混乱、心理压力过大等因素,可造成机体功能、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导致卵巢疾病和内分泌失调,引起卵巢组织的异常增生从而造成囊肿的发生。
诱发因素
以下情况卵巢囊肿的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药物:长期服用克罗米芬等促排卵药物,可导致激素水平发生变化。
怀孕:激素水平变化导致出现卵巢囊肿的可能性较大。
家族史:母亲患有卵巢囊肿,其女儿患病的可能性较大。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病风险较高,因子宫内膜细胞可以附着在卵巢上,导致囊肿的形成。
卵巢囊肿病史。卵巢囊肿可由一个发展为多个。
症状
大部分功能性卵巢囊肿患者不会有明显不舒服的症状,随着囊肿体积的增大,患者可能会感到下腹部不适、坠胀。
典型症状
体积较大或存在时间较长的囊肿可引起以下症状:
一侧下腹部隐隐作痛或疼痛比较严重;
腹部胀满感或下坠感;
腰骶部酸痛、性交时疼痛;
下腹部有压迫感。
当出现卵巢囊肿破裂、蒂扭转等情况时,会引起急性症状:
下腹部突然出现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
严重者出现皮肤湿冷、呼吸急促、头晕等休克症状。
就医
多数患者一般没有临床症状,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应遵照医嘱定期复诊观察。
医生首先会问病史和症状,并进行妇科检查,必要时会行超声检查、实验室检查、腹腔镜检查等以辅助诊断。
-
肌瘤(囊肿) 最常见的疾病,经期往往延长月经过多或时少,失去周期性不规则出血。肌瘤初起腹部摸不到肿快,可引起白带增多有脓样白带,或脓血性有恶臭的阴道溢液。在中晚期体重下降,虚弱,下腹,背部及腿部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