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理疗

糖尿病

糖尿病

 

概述

血葡萄糖水平慢性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

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谨遵医嘱治疗、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是关键

并发症可致失明、截肢、肾衰、心脑血管疾病等

疾病定义

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等,病程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引起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截肢、失明、肾功能衰竭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流行病学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急剧攀升,据最新流调数据显示,依据糖尿病的WHO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成人患者约有4.25亿,全球20~79岁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8.4%,男性患病率约为9.1%。预计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可能达到6.29亿。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呈快速增长趋势,2017年中国20~7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者有1.144亿,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糖尿病的诊断率仅有30~40%,即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只有3~4人知道自己有糖尿病。

疾病类型

1型糖尿病

少见,常在幼年和青少年阶段发病,在我国占糖尿病患者的1%以下。病因上可分为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发病机制不明)。

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或显著减少。

2型糖尿病

常见,在我国占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病因包括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或两者兼有。

特殊类型糖尿病

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糖尿病

罕见,多有家族遗传史。基因突变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进而使胰岛素产生减少。

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所致糖尿病

罕见,可有家族遗传史。胰岛素受体基因异常,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导致的胰岛素抵抗。

胰腺外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

罕见,继发于胰腺疾病或全身代谢性疾病,如血色病。多见于创伤、胰腺切除术后,胰腺炎、胰腺肿瘤等疾病或代谢性疾病所导致的胰岛损伤或缺失。

其他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

罕见,继发于其他内分泌疾病。多见于肢端肥大、胰高血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等过度产生有升高血糖作用激素的内分泌疾病。

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罕见,与药物的副作用有关。很多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PD-1类抗肿瘤药物会导致血糖升高或胰岛分泌功能损伤。

感染所致糖尿病

罕见,一些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可有病毒感染。在遗传易感个体中,某些病毒感染可导致胰岛细胞受损,导致糖尿病,可能参与了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的发生。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罕见,多见于女性,可同时伴发其他自身免疫病。可能与免疫介导产生胰岛细胞抗体有关。

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多有遗传综合征伴糖尿病,如血色病、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等。多数病因不明。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前和妊娠早期无糖尿病,妊娠期24周后首次发现的高血糖。

病因主要为妊娠后胰岛素抵抗增加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高血糖。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尚未阐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病因不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有所不同。

总体来说,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下降,或者机体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两者兼备,而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被利用和储存。

当前,除了部分特殊类型糖尿病的分子病因明确外,绝大多数糖尿病的分子病因尚不明确。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存在家族聚集现象。

但是,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研究已经非常明确,导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生活方式。如果要减少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改善促进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社会环境是根本出路。

基本病因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已经发现有50多个遗传变异与1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2型糖尿病的发生同样与遗传因素相关,目前已经发现400多个遗传变异与2型糖尿病或高血糖发生的风险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遗传背景只是赋予个体一定程度的疾病易感性,并不足以致病,一般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多个基因异常的总体效用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环境(体外)因素

1型糖尿病发生相关的环境因素不明,病毒感染可能是导致1型糖尿病的环境原因之一,包括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这些病毒可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并可启动自身免疫反应进一步损伤胰岛β细胞。

一些化学毒物如灭鼠剂吡甲硝苯脲等,也可导致胰岛β细胞的破坏,从而诱发1型糖尿病。近几年来,随着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广泛使用,该类药物所导致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有明显增多。

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中显得尤其重要,具体包括年龄增长、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等等。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增高的最重要环境因素是导致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社会环境。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免疫系统对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发动攻击,即自身免疫,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和消失并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缺乏。

症状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与高血糖相关的“三多一少”和皮肤感染、乏力、视力变化等症状和临床表现,但很多早期患者常常没有任何症状或者症状较轻。

随着疾病的发展,糖尿病患者会逐渐出现多系统损伤,并出现与并发症相关的临床症状。

前兆

糖尿病早期往往没有表现,因此并不存在前兆。患者多通过体检、行血糖化验等发现患病,待出现“三多一少”等症状时,通常已经较为严重了

典型症状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要经历几个阶段:

患者已经存在糖尿病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但是糖耐量仍正常;

随着病情进展,出现糖尿病前期,即正常葡萄糖稳态与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一个中间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异常(IGT);

最后进展为糖尿病。

早期症状

糖尿病早期其实是指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一般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和临床表现,主要依靠检测血糖而发现。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一般起病较急,在疾病得到诊断和治疗前可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少数患者可能会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或急腹症为首次发病表现。

一般从起病之初就需要胰岛素治疗。也有部分成年患者起病缓慢,早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需要借助血糖检测方能发现本病。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以成年人多见,常在40岁以后起病,大多起病隐匿,半数患者早期无任何症状,很多患者因出现慢性并发症或在健康体检时发现患病,常有家族史。

经常与肥胖症、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疾病同时或者先后发生。随着我国青少年人群中肥胖患病率的增加,在40岁前发生糖尿病的人数逐渐增多。

有些血糖明显增高的糖尿病患者还可以有视力改变、皮肤感染、外阴炎(女性)、包皮炎(男性)、牙龈炎等。

在糖尿病发病过程的早期,有些患者可有低血糖表现,即在餐后3~5小时后出现心慌、恶心、出冷汗等症状。

并发症和(或)伴发病表现

当病情进展到并发症时,会出现相应器官受损的症状。

眼睛

血糖长期升高可导致视网膜血管病变,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患者发生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的机会也明显增高。

足部

足部受伤后伤口难于愈合,可出现伤口感染和溃疡(糖尿病足)。病情严重者,可发生全身感染和骨髓炎等,治疗效果差时可导致截肢。

心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生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更早、病情进展较快。

肾脏

造成糖尿病肾病,最终可能引致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原因。肾功能衰竭严重时需要依靠透析和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神经

最常见的是多发性神经炎,产生肢端感觉异常,感觉过敏、刺痛、灼热感、袜套样的感觉,是导致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还可以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导致胃肠功能、生殖系统功能和心脏功能的紊乱。

感染

糖尿病容易并发各种细菌、真菌感染,如反复发作的肾盂肾炎、膀胱炎,疖、痈等皮肤化脓感染,足癣、体癣等真菌感染等。

就医

当出现体检血糖增高、或者出现“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乏力、视力模糊、疲劳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暂时没有提问相关问题
抓紧提问吧!
  
客服服务热线
400-133-2005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3-202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数中堂(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3007011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2656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石龙经济开发区平安路5号4幢DY2032 EMAIL:29059245@qq.com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