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400-133-2005
欢迎来到数中堂中医药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百科 > 中医保健

数中堂中医专家提示:夏季养生有“心法”

来源:数中堂中医药在线 时间:2024-05-31 作者:数中堂中医药在线 浏览量:


 

 

 

数中堂中医专家提示:夏季养生有“心法”

  

人和其他生物一样,同属自然界中的“万物”,顺应自然规律是毋庸置疑的。一年四季的特性——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一、《黄帝内经》中对夏季养生的论述

  夏三月,指的是农历四、五、六月,即阳历的57月这段时间,包括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这时候整个天地之间的气都开始往地表上来,阳气已经完全涌现到地表,整个大地一派繁茂景象。地上的水气向天上蒸腾为云,再下降为雨,所以夏天雷雨天气频繁。植物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精神也要像草木、枝叶那样繁茂,像花朵那样秀美,充满勃勃生机。夏天的阳气旺盛,要使身体出些汗,保持体内宣通。天气虽然炎热,但也不要长时间在阴凉的环境里休息,要适当到户外活动,让自己喜爱室外的环境。这就是适应“夏长之气”的调养原则和方法。如果违反了这个方法,心气就会受到伤害,于身体不利。

  二、精神摄养

  古代医家主张:“善养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中医理论认为夏主心,心与夏气相通应,心在五行中属火,为阳中之太阳,与夏季炎热气候相对应。所以,心气既会受夏之阳气的养护,亦能受夏之酷暑的干扰波动。

  《黄帝内经》载:“心藏神”。心气不足势必影响神志,再加上平时用脑过度、生气、发怒,都是会扰动心神的。在繁忙浮躁和充满诱惑的尘世纷扰中,要做到"恬然不动其心"

  养生的关键在于养心,在于调整好心态。天气渐热,“暑易伤心”,高温天气易使人“心躁”。因此,应戒怒戒躁,保持神清气和、心情舒畅,避免伤心、伤身、伤神。此时节,老年人要注意避免气血淤积,预防心脏病发作。

  读书,听古典音乐,打坐,画画,写字……这些需要我们凝神静气去做的事情,都可以让一颗躁乱的心安静下来,使阳气归于本位,中医把这个过程叫做“调神”。

  三、运动调节

  立夏后,顺应自然阳气的发散,人们应该适当增加活动。运动有助于激发阳气,促进血液循环,提升自身的免疫力,保持内心情绪平静。因此,夏天保健要多增加室外活动,适当晒晒太阳,不要怕出汗,但是要防止剧烈运动而大汗导致的伤津耗气,宜选择慢节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练八段锦、五禽戏、打太极拳或做瑜伽。

  夏天人体阳气在表,毛孔张开,需要让气机宣畅疏泄。适当出汗,可以排掉身体里的邪气、污浊。所以,尽量不要整天躲在空调房、吃太多冷饮,以免压制住阳气。

  但切记不要过劳,大汗淋漓,以免损耗津液、心阴心血。心主血脉,是五脏六腑大主,主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夏天气候炎热,加上阳气外泄,所以人极容易出汗。中医有“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的说法。《灵枢》也提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汗出得太多,气随津脱,心气涣散,就会出现心悸心慌、乏力、失眠多梦等问题。

  四、饮食调治

  夏季饮食应当遵循“春夏养阳” 的原则。《遵生八笺》有言:“是月肝脏已病,心脏渐旺,宜增酸减苦,以补肾助肝,调养胃气……虽大热不宜吃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

  立夏后,饮食宜清淡,少苦、多酸,戒肥腻。多食甘淡或甘凉之品,即清润又祛湿,如鱼、瘦肉、鸭肉、薏米、冬瓜、木瓜、玉米、莲子、百合、枇杷、樱桃等,适配辛散之品如苏叶、陈皮等,以开胃、助消化。天气虽大热,亦不宜多食冷食,以免伤脾阳。

  夏天不仅有热,还有湿。湿和暑气一旦困住脾胃,脾胃的气就弱,而消化能力下降,就会食欲不振,古人叫做“疰夏”,实际就是脾胃不振、脾胃不和的情况。这时候可以喝山药粥、薏米粥、莲子粥,或用白扁豆熬粥,也可在熬粥的时候加一点陈皮,可以清热去暑,健脾养胃。

  夏季也是很多传染病高发的时节,因此在夏天,一定要注意生活卫生。可以在家里常备藿香正气口服液。万一出现上吐下泻的时候可以喝,对调整肠道非常有帮助,同时可以祛湿。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客户服务中心
业务一部
晁 伟:17551855697 王祖儿:18552212292
业务二部:
龚玉芳: 13003478792 王 敏:15305121605
业务三部:
潘青青:19165956607 梁靖文:19517880248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3-202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数中堂(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3007011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2656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石龙经济开发区平安路5号4幢DY2032 EMAIL:29059245@qq.com

用微信扫一扫